纯真年代

纯真年代
特惠购票观影,每日限量
剧情介绍

  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上流社会,年轻女子离婚是件很不道德的事情。而从欧洲回到纽约的女伯爵埃伦,恰是这样一个“败坏门风”的人。埃伦的表妹梅已和律师纽兰·阿切尔订婚。纽兰虽然处事中规中矩但内心极端蔑视这个社会虚伪的道德准则。事实上青春时代的纽兰既已暗恋过埃伦,多年后再次相遇,使他的内心波澜起伏。纽兰为抑制自己的情感,向梅求婚,端庄娴静的梅内心玲珑剔透,早已察觉未婚夫情感有异,但却不动声色,二人结婚了。纽兰很快便发现自己在婚姻的束缚下渐渐失去了自我,并深刻地明白了:自己真正爱的人是埃伦。纽兰无法再欺骗自己,终于向同样备受煎熬的埃伦倾吐了心中的爱,并决心去欧洲找埃伦。但此时,妻子梅平静地告诉他:自己已怀孕,并且告诉了埃伦。世俗的规则终于成功地拆散了埃伦和纽兰。多年后,已届老年并已丧妻的纽兰终于有机会见到埃伦,然而他只是在楼下遥望着埃伦的窗口,年轻时代的埃伦灿烂的笑容在纽兰的心中如鲜花绽放……

电影剧照
纯真年代剧照
纯真年代剧照
纯真年代剧照
纯真年代剧照
纯真年代剧照
纯真年代剧照
电影海报
纯真年代海报
演员阵容
  • 丹尼尔-戴-刘易斯
  • 米歇尔-菲佛
  • 薇诺娜-赖德
  • 幕后花絮

      最不像斯科塞斯的影片
      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没有马丁-斯科塞斯以前影片一贯所有的流血和大喊大叫的“Fuck you”,这个总是愤怒的导演这次呈现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性欲和让人愉悦的罗曼司。
      影片背景设置在19世纪70年代,那时的人们按照严格的社会礼仪谈话、走路、见面、聚会、进餐,甚至他们个人的生活、恋爱和婚姻也在这种程式下进行,虽然这种社交礼仪的密码并没有任何书面记录,但生活在其中的人自出生以来就在不断地对它进行着研习。小说作者伊迪丝-沃顿以强烈的讽刺口吻将那一时代称为“纯真年代”,这一看似已成为过去了的年代在现今的社会依然以乔装改扮过的面容继续存在。虽然影片展现的是19世纪70年代纽约上流社会的爱情悲剧,但斯科塞斯以往影片中显见的流血和冲突却被隐藏在看似优雅和文质彬彬的社会礼仪之下,这种表面的文雅端庄之下却是精于算计的残忍。虽然相隔了一个世纪,但马丁-斯科塞斯和伊迪丝-沃顿都是研究纽约部落战争的专家。
      这类题材的故事在此以前已被反复拍过,如《看得见风景的房间》(A Room with a View)、《波士顿人》(The Bostonians)即是此类题材的上作,这类题材表面上看似和拍出了《穷街陋巷》(Mean Streets)、《出租汽车司机》(Taxi Driver)、《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好家伙》(Goodfellas)等片的马丁-斯科塞斯毫不相干,这类题材似乎是对所谓“纯真”的一种挑衅和谴责,但当他的朋友和合作编剧Jay Cocks(前《时代周刊》的电影评论家)将伊迪丝-沃顿的小说《纯真年代》拿给他看时,马丁-斯科塞斯立即对这本小说着了迷,他在后来的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萦绕在我脑际的是礼貌之下的残忍。人们将他们想要真正表达的意思隐藏在表面的语句下。我在小意大利的亚文化圈长大,当某人被杀时——这往往是一个朋友干的,可笑的是这种屠杀行为经常被弄得像一个仪式,一种献祭。而在1870年代的纽约这一切都还不存在,那时的纽约是如此地冷漠。我不知道这两种纽约哪一种会好些。”
      《纯真年代》是斯科西斯最伟大的电影之一,因为脱离了斯科西斯电影风格的主流而得不到欣赏,就像他的另一部影片《达赖的一生》(Kundun)一样。斯科西斯在此片中展示了巨大的耐心,他让永不停息的摄影机安静下,而让静态的画面来讲述故事,而在表面安静似水的画面下却隐藏着巨大的难以抑制的张力和节奏,上流社会的人全副武装地在公共场合用训练有素、精心打造的措辞彼此交谈,性的冲动和压抑在他们的心中翻滚汹涌,经历过这些时刻的主人公们很难毫发无损地存活下来。而这正是影片所要表达的精髓。但在这一系列的反复和繁琐中,仍然传达出一种优美和尊严。
      剧本精确地反映出小说原著的精神,斯科西斯在完美剧本的基础上,配合专横的摄影师Michael Ballhaus为影片裹上了一层社会学的包装。为了更真实地还原出那一时代,影片在最微小的细节上都下足了工夫:精美的食物、高级雪茄、精致的织物、衣服、绘画,直到适当的背景音乐。影片中的一切都是镶金镀银的,充斥着水晶、天鹅绒和象牙。维多利亚时期的房间里堆满了家具、绘画、枝形大烛台、雕塑、植物、羽毛、软垫、古玩以及穿着和这一切相匹配衣服的人们。影片跳动着美丽的色泽,各种颜色在其中流畅地流转。影片中的人似乎总在顾影自怜,而斯科西斯就用他那看似不动实则缓慢移动的摄像机不动声色地破坏着他们的造型。摄像机移动得如此精巧以至很难察觉,静止的摄像机或许是一种观察,而移动的摄像机则就是一个观察者。
      《纯真年代》的原声由《我的左脚》的配乐大师、埃尔默-伯恩斯坦担任配乐,为表现19世纪末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大量的弦乐笼罩在古典乐怡人的气氛当中。Dante Ferretti的舞台设计和Gabriella Pescucci的服装设计都是无与伦比完美无缺的,Michael Ballhaus的摄影则超越了他以前的水平。
      表演
      从最主要的角色到最次要的角色,演员们的表演都很到位。每一个表演细节都经过了精心的调整以保持一定的优雅来配合这场罗曼司的战争。素有“千面人”之称的丹尼尔-戴-刘易斯这次照样发挥出色,同刘易斯相比,维诺娜-赖德的表现没有那么令人映像深刻,但在此片中,她的表演才能得到了比在《惊情四百年》中更好的发挥,并不需要扭紧双手或是洒下眼泪,维诺娜-赖德扮演的梅是安静端庄的,能轻易地融入背景,而这正是影片所要求的那样。
      关于伊迪丝-沃顿
      本片根据伊迪丝-沃顿1921年获得普立策文学奖的同名小说改编,她也是普立策奖历史上首度获奖的女性作家。
      伊迪丝-沃顿是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位重要女作家,1862年出生于纽约一富贵之家,幼年随父母旅居欧洲,11岁回到美国。自幼受欧洲文化的濡染。伊迪丝少年时代即酷爱文学,1885年她与门当户对的波士顿绅士爱德华-沃顿结婚,婚后一度中断写作。但她的婚姻生活并不美满。1907年她移居法国,1913年与丈夫离婚后定居巴黎,以全副精力投入创作。伊迪丝-沃顿与旅居欧洲的美国著名作家亨利-詹姆斯交往甚密。亨利-詹姆斯对她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伊迪丝积极投入社会救济活动,并因此获得法国政府颁发的荣誉勋章。
      1899年,伊迪丝-沃顿37岁时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说集《高尚的嗜好》,从此进入小说创作的丰收时期,几乎每年都有作品问世。1920年发表的《纯真年代》代表了她小说创作的高峰。《纯真年代》的主要情节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纽约上流社会,她将那一时代的纽约上流社会比作一个小小的金字塔,又尖又滑,很难在上面取得立足之地。时隔40年后,沃顿在作品中又回到她曾经摒弃的过去,那个养育过她也束缚过她的社会,其感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亲切的眷恋又有清醒的针砭。她试图与这种过去取得某种和解。在经历了世界大战为人类带来的血腥蹂躏之后,她重视审视了过去那个稳定的年代,期盼着一个既包含自我实现又是安全的隐定未来。《纯真年代》被认为是伊迪丝-华顿结构技巧最为完美的一部小说。作家从自己亲身经历与熟悉的环境中提炼素材,塑造人物,将作品题材根置于深厚的现实土壤之中。尤其通过博福特命运浮沉这一线索与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主线相互映衬,使一个看似寻常的爱情故事具备了深刻的社会现实意义。在人物塑造方面,作家淡化人物社会行为、着力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尝试无疑是对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发展。而这一切使《纯真年代》成为一部经久不衰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