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今宣城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学术文化成就(二)

原标题:元代今宣城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学术文化成就(二)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30期

元代今宣城地区历史文化名人的学术文化成就

今天的宣城市,下辖宣州区、宁国市、郎溪县、广德县、泾县、旌德县、绩溪县。在元代,今天宣城这一省辖市的辖境大致相当于当时的宁国路所辖宣城、宁国、泾、旌德4县,广德路所辖广德、建平2县,以及徽州路所辖绩溪1县,共7个县的县域面积的总和。本文拟根据历史文献的相关记载,对元代今宣城地区的历史文化名人的学术文化成就作一简要介绍,以期加深人们对元代这一历史时期宣城历史文化的了解。

元代今宣城地区涌现出了一些在画坛上较为有名的画家以及一些地方画坛高手。

在花鸟画方面,边鲁,字至愚,号鲁生,宣城人。能诗善画,尤擅画花鸟、水墨,笔墨沉厚,气韵秀逸。所作《梨花双燕图》,名重当时。另有画迹《群鸦话寒图》、《水墨牡丹图》录于《绘事备考》。传世作品《起居平安图》,纸本墨笔,画绘奇石耸立溪边,一雉鸡俯身凝视,形神兼备,灌木修竹,溪水流动。图中远景以空白为水,近景突出主体,视野开阔,层次分明。

边鲁《梅花鸳鸯》立轴

贡性之,字友初,宣城人。善绘梅竹,有《翠竹红梅图》传世。程政,字逊之,绩溪人。善画山水、人物,兼花草、翎毛,尤以花鸟闻名。其画山水,水墨纸本,圆笔攒点,墨气浑厚,与元四家之一的吴镇画风颇为近似。

在人物画方面,杨鉴泉,绩溪人。善写真,尤工山水。其画作精致惟肖,画技高超。一日,过乳溪之上,写朱将军(克用)惟肖,其精致非时流所及。

在画马方面,戴仲德,绩溪人。善画马、山水、人物、花竹木石,能将书法艺术与绘画相结合。其画法深受赵孟頫影响。曾绘骏马于驿旁古祠壁,马见之皆避易。汪克宽称其“博洽书史,而画马尤工,几夺造化。”黄宾虹称:“徽郡之人以画著名,当自仲德始。”

辽、金、宋三史是中国封建社会二十四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在元顺帝至正年间编纂成的。至正三年,元朝决定设局修辽、金、宋三史,以中书右丞相脱脱为三史都总裁,下设三史总裁官。同年四月,三史同时开始修撰。四年三月,完成《辽史》;十一月,完成《金史》。五年十月,完成《宋史》。在元代这一浩大的修史工程中,有几位宣城人参与其中,有的人还为修史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如:汪泽民(1274-1356),字叔志,其先婺源人,后寓居宣城,遂为宣城人。宋端明殿学士藻七世孙。年少家贫,勤奋力学,博览经史著作。延祐五年进士。仕至礼部尚书。至正三年,应召赴阙,参与修辽、金、宋三史,主分修《兵志》及《宋理宗本纪》。书成,迁集贤直学士,阶大中大夫 。

贡师泰(1298-1362),字泰甫,宣城人。由国子生登泰定四年进士第,授太和州判,改歙县丞。后官终户部尚书。曾参加辽、金、宋三史的编纂工作,“预修后妃、功臣列传,事毕,迁宣文阁授经郎” 。

贡师道,字道甫,宣城人。以茂才荐举入仕,累官至翰林应奉,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至正三年,朝廷编修前朝正史,参与辽、金、宋三史的编纂工作。右丞相脱脱总史事,欲以辽、金为正统,师道奋笔疾呼:昔苻坚已据中原,不忘东晋,凡以成正统也。本朝得上承中国帝王之统绪,堪与唐、虞、三代、汉、唐齐称媲美,宋承汉、唐之绪,正统在宋而不在辽、金 。所提建议未被当道采纳,寻卒。史称,辽、金、宋三史成书,师道编撰之功为多 。

明版《宋史》(残页)

在辽、金、宋三史之外,元代宣城人贡奎还曾参与元代一些帝王的实录的编纂。贡奎(1269-1329),字仲章。至大元年,转应奉翰林文学,预修《成宗实录》。延祐五年,迁翰林院待制,预修《武宗实录》。

1.贡师泰的和会朱陆思想

南宋时期,理学由朱熹集其大成,接着则有陆九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朱、陆二人各标宗旨,就如何获得天理的方法进行过激烈论争,从鹅湖之会到无极而太极之争,始终无法调和。朱、陆二家通过相互争鸣,极大地推动了理学和南宋学术文化的发展和繁荣。然而,在两位大师相继去世后,其门弟子囿于门户之见,各执一端,逐渐陷于极端片面的境地,朱学更加支离,陆学愈益禅化。及至元代,朱、陆二家的长短利弊更加暴露无遗,主张打破门户之见,兼取各家之长,在朱、陆之间进行取长补短,已成为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或由陆入朱,或由朱入陆,或往来二者之间,混合朱陆、和会朱陆成为当时学术思想界中一种颇为盛行的思潮。宣城人贡师泰即是元代安徽地区和会朱陆、提倡朱陆调和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会朱陆思想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地位和影响。

贡师泰(1298-1362),字泰甫,号玩斋,宣城人。曾在国子监从吴澄、虞集等人学,上述二人则是和会朱陆思想的鼓吹者。因而,贡师泰对朱、陆二家学说的看法深受吴澄、虞集等人的影响。他曾对朱、陆二家作出评论,认为:“先生(指陆九渊——引者)之道高明而广大,先生之学简易而精微,虽其所入者与徽国文公(指朱熹——引者)小异,要其终,未始不各极于至当之归也。门人弟子因鹅湖太极之辩,一时互相论议,遂使后学者不能无惑焉。呜呼!彼亦安知先生之所以然哉?” 在贡师泰看来,陆九渊的学说高明而广大、简易而精微,与朱熹学说相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大,只是“小异”;而两者的根本归宿则是一致的,因此,在朱、陆异同方面不应存有太大的疑惑。于此可见,贡师泰在朱、陆二家学说之间实际上是采取一种折衷调和的立场,是一个和会朱陆的学者。

2.其他理学人物及事迹

除贡师泰之外,元代宣城人汪泽民、梅致和、泾县人左继樗也是当地有一定影响的理学家。

汪泽民(1273-1355),字叔志,自号堪老真逸,宣城人。延祐五年进士。历官至礼部尚书。自幼融通经史,亦锐然思继承之。其为学,本诸六经,真知实践,无一不本于道义。

梅致和(1300-1356),字彦达,宣城人。从汪泽民受《春秋》,著《类编》12卷。数试场屋不利,乃弃去举业,家居著书,学者来问道考德者甚众。隐居城南,部使者王士熙、吴铎雅重之,屡辟幕不起。

左继樗,字芳远,泾县人。年十三能赋诗,既长,以博学明经任安庆路教授。改钱塘令,固辞不获,乃赴官,未旬日即移疾归,筑隐斋精舍,终日危坐。手订大易性理诸篇,与友推究性命之学,欿然自下,不以贤智先人。学者多称述之。

(作者系安徽省社会科学研究院《安徽史学》总编辑、研究员)

本新闻转载自:搜狐 | 作者:搜狐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