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专稿】于洋:一边“念旧”一边与物质的自然属性对抗

于洋后来由木雕工作室转到当代的工…留皮 材料钢筋 银杏 45x45x8cm偶置 红木 石头 120x10x15cm 创作年代2015曲线,于洋后来由木雕工作室转到当代的工…艺术家 于洋【编者按】于洋是80后生人,可能最初选择木雕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和这个记忆也有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编者按】于洋是80后生人,很念旧,尤其是各种老式手摇钻,台钳,刨子......从这些物件上,总让他能感觉到童年的记忆。因为他的父母原来都是厂子里的工人,对这些工具非常熟悉,可能最初选择木雕工作室(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和这个记忆也有某种千丝万缕的关系。

于洋后来由木雕工作室转到当代的工作室,他的作品在选择材料时也总和木头有关,但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他的作品常常是偶发的,一块普通的石头和一块久弃的木块之间,因为一段意外的经验,触发了情绪和“物性”之间的共振,一件作品便诞生了。于洋可以把不太容易讲清楚的抽象情绪,用他的方式转换成具象的视觉经验。

于洋善于把作品的状态拿捏在三维与两维,或者雕塑与装置之间的语言边界,常常获得不同于一般雕塑语言或装置语言的独特经验。他的作品常常通过对材料物性的改变获得这种材料通常体验之外的异样感受。他通过色与行或者结构的重新组合,把“坚硬”转向圆润;把僵硬转向由温度的血肉;他在三度空间寻找二维空间色彩线条的趣味;在雕塑与装置间把握视域之外的尺度。

雅昌艺术网:在学院雕塑系的训练养成了哪些工作习惯?学院的训练对你而言主要的意义是什么?

于洋:本科的时候一直做人体,课程多到无止境!你现在问我学院训练给了我什么?我想了想觉得他们教会了我做人。(这也是一位很尊敬的雕塑老师的说法)

我们都是从中国式的考前训练考上的大学,已经完全被洗脑。而雕塑和和绘画又有很大的区别,入门很困难。所以转换思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我应该是老师们心里的好学生,甚至好的有些呆了。在美院的时候我的活动范围很单一,就是宿舍和食堂,我不怎么喜欢去工作室(除了必须上的课以外,因为宿舍和工作室很远,麻烦)。当时我在做具象创作的时候,痴迷到睁开眼睛就趴在桌子上做雕塑,做完就躺在床上睡!有时半夜会醒来再看看自己做的作品,凝视一会儿想想还能怎么做。而且很奇怪的是做雕塑的时候身边要有声音,要么是歌曲,要么是电脑里头放着的电视剧。看来我喜欢热闹,害怕孤独,因此我在后沙峪的工作室里头待不住,待久了会很慌。至今想来本科毕业创作的那段日子过得确实充实,心无旁骛。有趣的的是一部泡沫剧我足足听了十几遍,但是心思却都在泥巴上!(本科的毕业创作体量都很小数量却很庞大)

学院传承给了我做雕塑的一些方法。直面材料,如今的雕塑已经从重形体转变为如何占有空间,物体以外的量是空间,你所创造的物体是雕塑。感官是我们直接面对世界的唯一方式,所以直接一点是我们做雕塑的前提。

本新闻转载自:四海网 | 作者:
点击阅读原文
更多新闻
更多明星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