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清远样本在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清远乡村治理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让清远样本在实践中焕发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广东省清远市自2012年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以来,同步探索乡村社会治理的新途径,积极推进以党组织建到村民小组、“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深化公共法律服务为核心内容的“三个重心下移”为重点的乡村治理实践,率先探索建立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的乡村治理实践新模式,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形成了值得总结和推广的基层社会治理“清远样本”。《法制日报》对此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报道。

6月20日,由法制日报社主办的“全国乡村基层治理清远实践”成果研讨会在清远举行。来自中央和全国多地的负责政法综治工作领导干部以及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对“清远样本”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探讨,对各地的综治工作进行了分析总结。本报今天特辟两个整版,对会议的部分发言进行摘登,以飨读者。

清远乡村治理经验值得推广

中国法学会党组成员、副会长兼秘书长

我出席此次活动有三点体会。第一,乡村治理是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最基础、最重要环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重心和难点都在基层。乡村作为我国最基本的治理单元,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乡村振兴,必然要实施“有效治理”,这个“有效治理”,具体说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第二,新时代乡村治理的积极探索和有益经验。这些年来,清远坚持“多元、协商、共治”理念,在自治、法治、德治的融合中,整合社会资源、运用社会力量,引导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构建了“政府搭台—社会组织(社工机构)承接—社工提供服务—志愿者参与—居民受益”的治理模式;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治文化,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的良好法治氛围;德治的有效融入使得道德的引领、规范、约束作用充分发挥。这些实践探索,成效很明显,很值得总结推广。

第三,构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清远实践”与“枫桥经验”一样,可以总结、提炼的内容有很多,但其核心要义简单讲就是自治、法治、德治“三治结合”。可以说,在新时代乡村治理实践中,继续深化“三治结合”,推动自治、法治、德治相互依托、相互促进、有机融合,是构建乡村治理新体系、实现乡村善治的基本路径选择。

要坚持以自治为基础,强化人民主体地位,突出党政主导、社会共治的合作治理,突出固本强基的基础治理,突出基层协商民主的协商治理,顺民意、借民力、用民智,“大事一起干、好坏大家评、事事有人管”,激发和释放社会发展活力。要坚持以法治为保障,依法赋予并保障群众的自治权限,依法构建群众有序参与并行使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等民主权利的各项机制,让法治成为全社会的共同信仰,法律成为乡村治理的利器。要坚持以德治为引领,从文化和情感上引领和支撑自治、法治,引导人民群众爱党爱国、向上向善、孝老爱亲、重义守信、勤俭持家。“三治”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形成的就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善治之路。

切实筑牢乡村基层治理基础

广东省清远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清远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推进“南融北康”,即南部地区加快融入珠三角、北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大力实行广清一体化战略。这几年来,广清一体化战略带动促进清远加快发展。变化最明显的是交通,在五纵四横基础上,积极谋划“三铁一通一航”现代交通体系建设,“三铁”即北部地区力争通高铁,南部地区积极对接广州的地铁以及开通广清城轨,同时加快建设中低速磁悬浮;“一通”即英德、连州两个通用机场;“一航”即北江航道扩能升级。人气最旺的是旅游,去年接待旅客近400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过310亿元,其中有52%来自广州。建设最快的是广清产业园区,仅用3年多时间,园区框架基本形成,签约164个项目,动工61个,试投产企业26家,创造了“广清园速度”。受益最大的是群众,去年农村人均收入增长9.8%,远高于GDP增长,2016年、2017年全市有4.1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党的十九大作出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带给清远新的发展机遇。这些年来,清远扎扎实实推动“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动“支部建到村组、自治沉到村落、服务下到村里”,深入推进平安法治建设与农综改深度结合,形成了独具清远特色的乡村基层治理体系,走出了一条“始于农综改,落地乡村治理”的新路子。

最近我们又大力推进“四个致富”,积极探索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全力抓好产业致富,加快打造“3+X”特色产业体系,力争今年建成4到5个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是全力抓好乡村致富。采取五个梯度、“以奖代补”的方式,推动创建3000条美丽乡村,努力在全省率先实现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三是全力抓好体制致富。抓好“三个重心下移”“三个整合”,围绕解决人、地、钱等要素供给,帮助农民既脱贫又脱困。四是全力抓好脱贫致富。打好脱贫攻坚战,按照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加大资源整合、政策支持力度,确保3.1万名面上分散贫困人口如期全面脱贫。

农村基层治理是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并以此次会议为契机,认真学习吸收研讨达成的有益成果,深入探索、创新思路,切实筑牢乡村基层治理基础,努力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为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推进共治共建共享提供更多清远实践和探索。

广泛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基层法治建设和普法工作,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基础在基层,工作重点在基层;强调要加强群众的法治宣传教育,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要求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加强农村基层普法和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加强乡村社会治理,必须将乡村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都纳入法治轨道,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乡村社会事务。实现这一目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必须持之以恒,久久为功。多年来,清远市党委、政府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坚持不懈地推进和谐乡村、法治乡村、文明乡村建设,努力打造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幸福美丽乡村,农村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以法治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法治文化进乡村,引导村民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为乡村建设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建设法治文化广场、农民夜校、法律图书室等阵地,开展常态化法治宣传教育;加大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建设力度,组织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主动承担农村法律顾问工作;依托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以农村文化艺术节、农民读书节等活动为载体,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化活动,引导村民主动革除陋习。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在清远遍地开花,以及在门楼下开展“法治大讲堂”等活动,使普法宣传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润物无声、移风易俗的作用。

总之,清远在打造自治、法治、德治“三治合一”社会治理体系中的探索和实践成果丰硕,经验值得肯定。衷心希望清远能够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通过广泛持久深入的法治宣传教育,特别是当前要认真贯彻中央要求,扎实抓好宪法宣传教育,让宪法走进日常生活、走进人民群众,引导人民群众切实增强法治意识,使法治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习惯,成为根植于内心的信仰,推动乡村治理在清远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清远实践具有引领性示范性

山西省委政法委副书记、省综治办主任

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大课题,面临的情况千差万别,面对的问题纷繁复杂。清远市不仅打造了农综改的样本,而且提供了乡村社会治理范式,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借鉴。

第一,强化了党建这个引领。清远将支部建在村民小组,将农村能人吸收进党组织,而且建立了财政保障机制,有效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坚强保障。

第二,抓住了共治这个精神。清远坚持法治为本,德治为先,自治为基,立足市情特点扎根人民群众,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三治融合的发展之路。

第三,突出了预防这个重点。清远在全市村民小组建立村民理事会,成员七万人,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办,有效化解和预防了大量的矛盾,增强了自治活力。

第四,夯实了网格这个基础。清远狠抓综治中心这个枢纽,夯实网格这个底座,运用信息化手段,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了中坚力量。

第五,加强了服务这个主题,提出了“一条龙的服务”“一站式办理”“群众动嘴,干部跑腿”,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赢得了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第六,贯彻了改革这个主线。清远坚持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应农民愿望,推出了三个重心下移和三个整合的改革举措,“一子落而全盘活”,为乡村治理增添了动力。

清远实践具有很强的引领性、示范性、实践性。在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如何破解乡村社会治理难题,清远不仅提供了实践层面的路径,而且启动了价值层面的导向,这就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从实际出发,坚持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抢先机,站前列,见实效。

本新闻转载自:凤凰网 | 作者:凤凰网
点击阅读原文